在绥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年6月,刚刚登基不久的汉哀帝在未央宫举办了一场华丽的宴会。此时,太皇太后王政君和汉哀帝的亲生祖母傅太后作为主角,本应出席这场盛典,然而宴会开始前,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却察觉到,侍者将王政君与傅太后的席位安排在了一起,这显然违反了礼制,两人地位相当,引发了王莽的愤怒。
王莽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尽管傅太后才是汉哀帝的生祖母,王政君作为汉元帝的嫡妻,理论上来说,她的地位应该高于傅太后。王莽条件反射般地下令,立即撤掉傅太后的座位。得知此事的傅太后心中愤怒不已,拒绝参加宴会。没多久,王莽因这一事件被迫离开长安,王政君这位名义上最尊贵的女性,尽管身为太皇太后,却在长安城中过得如履薄冰,每次出行都战战兢兢,生怕遭遇傅家人或者其他对手的羞辱。
这一切并不是王政君第一次遭遇傅太后的打压。在王政君还是皇后时,她就一直生活在当时还是昭仪的傅氏的阴影下,连她儿子太子的位置都几乎被傅昭仪的儿子所夺走。傅氏在嫁给汉元帝之前,就已经是太皇太后上官氏身边的女官,熟悉宫廷的各种复杂关系,情商极高,处理事情周到得体,因此深受汉元帝的宠爱,远远超过了对王政君的青睐。
展开剩余87%尽管汉元帝对王政君不屑一顾,王政君因为生下了汉元帝的长子而得以成为太子妃,得到了一定的地位,汉宣帝也因此非常喜欢这个乖巧聪慧的孙子。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在汉宣帝的心中地位特殊,因此在汉元帝登基后,尽管他对王政君母子并不甚喜爱,还是将王政君册封为皇后,并立刘骜为太子。而对于备受宠爱的傅氏,汉元帝则先是封她为婕妤,后又提升其地位,让她与其他受宠的妃子冯氏一起被称为“昭仪”。
傅昭仪为汉元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康,这位以才艺见长的儿子自然成为了汉元帝最为宠爱的孩子。而与此同时,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却因沉迷酒色和贪乐,行为不端,令人失望。尽管如此,刘骜仍是汉宣帝所指定的继承人,汉元帝对他没有下定决心要废除。
直到公元前33年,汉元帝重病在身,似乎已做出决断,只允许傅昭仪和其儿子刘康侍奉在旁,拒绝见王政君和刘骜。汉元帝曾向侍从询问了当年汉景帝是如何罢黜长子刘荣、立庶子刘彻的事,显然其对废除太子的念头已经愈发明显。而此时,王政君母子却连汉元帝的面都见不到,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就在王政君母子危在旦夕之际,从小与汉元帝情同手足的史丹站了出来。史丹出身外戚,其祖父与汉宣帝也有着渊源,曾在汉宣帝幼年时期收养过他。随着汉宣帝登基,史家逐渐强大,但此时已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日渐疏远。史丹意识到,若想保持家族的荣耀,必须帮助下一位皇帝建立功勋,因此开始默默关注王政君母子,他相信通过保住刘骜的太子之位,史家的未来将会是明亮的。
汉元帝几次因刘骜的种种行为对他感到愤怒,史丹都及时出面调和,避免了事情的恶化。这次,历史的转折点终于来临,在汉元帝再度考虑废黜太子之时,史丹趁机请求见汉元帝,泪流满面地恳求皇帝仗义,回想起已立十余年的太子的权位,表达了外面的谣言引发的不安。汉元帝在情感的冲击下说出了心底的苦衷,最终决定不违抗先帝的意愿,维持了刘骜的太子之位。没多久,汉元帝去世,刘骜成功登基,成为了汉成帝。
而傅昭仪则被迫接受失败,随同被封为定陶王的儿子前往封地,成为定陶王太后。可以说,傅昭仪的败北不仅是输给了王政君,也是输给了史丹以及与汉宣帝的隔代亲情。但是,王政君与傅昭仪之间的争斗并未就此结束,傅昭仪依然在暗中等待机会。
十年后,傅昭仪的独生子刘康逝世,留下仅有两岁的小孙子刘欣。傅昭仪对这个孙子无比珍视,亲自将其抚养成人。而在汉成帝位上,尽管已经中年,却依旧无子。公元前9年,43岁的汉成帝决定放弃生子的希望,计划从宗室中选择继承人,刘欣和刘兴成为了最终的两位候选人。
傅昭仪深知,若想让她的孙子把握住这次机会,她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随行人员到带去的财物,统统精心安排,奔赴长安后,她却发现汉成帝周围有两位势力滔天的贵人,骠骑将军王根和美丽的皇后赵飞燕。傅昭仪联合王根、赵飞燕,积极为自己的孙子刘欣游说,从而促成刘欣成为汉成帝的继承人,并在汉成帝去世后,顺利登基为汉哀帝。
虽然傅昭仪是汉哀帝的亲生祖母,但因法律规定,汉哀帝名义上的祖母是王政君。于是,汉哀帝登基后,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傅太后却失去了名分。甚至为了看望自己的孙子傅太后也不得不请求王政君的同意,然而她对这种局面自然不满。她在汉哀帝面前愤怒不已,要求得到一个合适的尊号,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经过傅昭仪的坚持,汉哀帝终于在压力下,将她尊为“恭皇太后”,并将生母丁氏封为“恭皇后”。然而,这依然无法让傅太后满足,恭皇太后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依旧不如王政君的太皇太后。为了避免傅太后的干政,丞相孔光提议在远离未央宫的地方为她修建新宫,而大司空何武则想着讨好傅太后,建议让她居住在北宫,方便汉哀帝频繁见面。
汉哀帝最终选择了何武的提议,让傅太后住在北宫。果不其然,傅太后频频与汉哀帝私会,打破了王政君的隔离命令,频繁向汉哀帝恳求提拔自己的家族,并要求与王政君平起平坐。王政君对此痛心不已,然而傅太后迅速采取行动,趁机给王政君下了马威。
宴会之上,依照规矩傅太后理应在王政君之下,但因侍者的失误,竟将二人的席位安排在一起。王莽在宴会布置时发现后,迅速责斥侍者,不满地指出傅太后无权与至尊并肩。随即,王莽的命令使得傅太后被迫回到王政君的下席。傅太后得知后,心中愤愤不平,最终决绝地选择退出了宴会。
王莽对此颇为知晓自己得罪了傅太后,同时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处境将变得艰难,因此主动要求辞去大司马职务。汉哀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久后就找借口将王莽逐出了长安。这一举动对于王政君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汉哀帝紧接着开始针对王家的外戚,采取了驱逐和贬黜的手段,傅家的外戚及汉哀帝的生母丁家的外戚则迅速上位,权势日益滔天。
年过七旬的王政君,作为太皇太后,出行时不得不让家属小心探路以避免遭遇傅家人和丁家人的侮辱,曾经的强敌如今沦落至此,傅太后的气焰可想而知。但她并不专注于为自家外戚掌握权力,反而在不断追求权利与复仇的路上前行。若追溯之前,傅太后曾设法以冤屈的手段逼迫当年一同受宠的冯昭仪自尽,此举使她名声受到重创,但她对此并不在乎,她渴望的只是真正与王政君不相上下的地位。
在汉哀帝登基后,经过努力,傅太后终于得到了“帝太太后”的称号,并在随后两年内改为“皇太太后”,在名分上与太皇太后王政君并列。最终在傅太后身为汉哀帝的亲生祖母而非王政君这样只是太皇太后的名号更是显示了她的地位。随后不久,傅太后如愿以偿地去世,享年约70多岁,汉哀帝将她与汉元帝合葬,并追谥为“孝元傅皇后”。
按照汉朝的规矩,傅太后生前未曾当过皇后,因此死后本应无法拥有皇后的谥号,但汉哀帝凭个人意愿打破了这一规矩,将她谥为“孝元傅皇后”,这一意图显然是为了令人唏嘘的复仇,于王政君又是一次暗讽。然而傅太后未曾想到的是,自己去世后,王政君却能逆转命运。
仅在傅太后去世后的一年,汉哀帝因病去世,年仅25岁,遗留无嗣。而他身边的权臣董贤不过是个无能之辈,完全不知如何处理接下来的局面。王政君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过往的优雅与权力,迅速夺回了董贤的大司马印绶,召回了王莽。失意已久的王莽重新担任大司马,开始其波澜壮阔的篡汉之路。
他为了报复傅太后,请王政君下诏取消傅太后的尊号,并挖掘她的棺木,给予她藤妾的待遇进行再度下葬。傅太后终其一生争来的权威与名分,最终却在争斗中化为虚无。人们不禁思考,假如傅太后在汉哀帝之前没有去世,她是否能够阻止王政君和王莽夺回权力呢?
发布于:天津市亿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