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时,胸怀壮志、意气风发,誓言汇聚天下英杰,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立下匡扶家国的宏图伟业。信念中充满着恢弘的理想,正如英雄般的豪情。然而,归来的时候,却已心灰意冷、疲惫不堪,昔日的豪情被岁月的风霜磨灭,再也找不出像样的英杰,甚至连一位可以肩负起拯救国家重任的人也没有了,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犹如即将坍塌的大厦。
蜀汉的崛起,从最初的无有到逐步建立起来的繁荣,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汇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奋斗。然而,这份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蜀汉虽创造了短暂的盛世,但终究未能抵挡住灭国的命运的到来。那一刻,历史的钟声为蜀汉敲响了灭国的丧钟。三国的鼎立局面注定无法长久,最终的统一之战不可避免,然而,最为悲凉的灭亡,并非来自外敌的侵略,而是自内部的腐化与自毁。
展开剩余82%刘禅,字公嗣,幼名阿斗。出生不久便声名远扬。在长坂坡一战中,赵云为救阿斗的英勇事迹传为佳话,刘备亲手摔下阿斗的一幕也让后人津津乐道,成就了君臣之间一段别具一格的佳话。中年时,他因诸葛亮的《出师表》再次为世人所知,那篇表文不仅让他和诸葛亮的忠诚与理想永载史册,也树立了忠臣良相的典范。晚年时,因“乐不思蜀”的典故流传,刘禅又一次成为了历史的焦点。
作为帝王的二代,刘禅自幼丧母,十七岁即继位,父亲刘备让诸葛亮担任辅佐,相父的地位得以巩固。作为嫡长子,刘禅本不需为皇位争斗,然而在严苛的管教下,他始终未能发挥出足够的独立领导能力。刘备为让刘禅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令他学习诸如《申子》、《韩非子》、《管子》等经典,还要求他练习弓马武艺。但在父亲和诸葛亮的过度保护下,刘禅虽知书达礼,却未能继承刘备的政治手腕和机变,他更像是忠实的好人,始终保持温和的作风。治国期间,他多次大赦天下,对臣下宽厚待人,个人生活简朴,对百姓也有怜悯之心。
然而,随着蜀汉的衰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策,导致了国家的进一步腐化。但总体来看,他依然是个过于仁厚且常规的君主。假如刘禅处于太平盛世,他温和的性格和行事作风或许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仁君。然而,三国时期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局面,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并不适合刘禅那样软弱、妥协的性格。蜀汉的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公元263年,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迎来了国家的崩溃时刻。魏国分兵三路,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别指挥进攻。姜维坚守剑阁,阻止钟会进攻,而邓艾则通过阴平绕道直攻成都。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前往迎敌,但诸葛瞻战败自杀,邓艾轻松攻占绵竹。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强烈主张投降,尽管蜀军还有数万之众、粮草足够一年,刘禅最终还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决定投降。
或许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生灵涂炭,或许是因个人性格软弱,刘禅选择了投降而非硬拼到底。投降后的刘禅举家迁往魏国都城洛阳,被封为“安乐公”。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得以寿终正寝。令人唏嘘的是,刘禅的投降并未为刘氏家族带来安宁,也未给蜀汉的百姓带来真正的和平。投降,实际上只是带来了更为惨烈的结局。
刘禅的长子刘睿,字文衡,是刘禅的庶长子,母亲为王贵人。刘睿从小便被册封为太子,年少时爱好骑射,生活无拘无束,享受着太子的荣耀与待遇。然而,随着魏国进攻的临近,刘睿的美好生活被打破。父亲刘禅选择投降,带着他一同前往洛阳,刘睿内心并不愿意接受这个决定,尽管蜀汉的力量已然衰弱,但依然有最后一搏的希望。姜维尚在积极备战,刘睿也计划着复国之策。然而,刘禅下令姜维投降钟会,姜维虽假意降伏,却最终未能成功,反而酿成了大祸。
姜维、刘睿、刘禅一系的血脉终究没能逆转局势。城破之时,姜维自刎殉国,刘睿与妻儿也未能幸免,被杀害于这场战乱之中。蜀汉的都城化为血海,满目疮痍。刘睿虽然一生平庸,但临终前选择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随刘禅投降。可惜,他仍然无法扭转大局,最终走向了无能为力的结局。
陈普曾有诗云:“何物谯周口似簧,几年汉帝手牵羊。”刘禅的五子刘谌便是这段历史中一位悲情人物。在魏国逼近之际,刘谌曾痛哭劝父,但未能改变投降的命运。祖庙前,刘谌悲愤欲绝,面对先祖牌位,心中满是哀痛。他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为国家殉命。悲愤中,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儿,回到祖庙,自缢而亡,选择了以死来祭奠已经逝去的蜀汉和先祖的亡魂。
这悲壮的自杀,不仅展现了刘谌对国家的忠诚,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永不褪色的历史。尽管时代变迁,他的血性与忠诚,依旧值得后人铭记。
蜀汉的命运随着刘禅一家的投降逐步走向绝望,尽管刘禅的子孙们试图寻找生路,但都未能逃脱最终的灾难。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军攻破洛阳,刘氏兄弟再次经历灭国的惨剧,最终无一人幸存。唯有刘琮的后代在岭南一带留有血脉。
发布于:天津市亿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