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通过批评袁绍阵营中的谋士和武将,巧妙地为曹操鼓劲。他认为孔融所说的“勇冠三军”的颜良和文丑,实际上不过是“一夫之勇”,可以通过一场战斗就将他们轻松击败。从这一点来看,孔融和荀彧在评价袁绍的武将时,尽管提到了颜良文丑,却并没有提及张郃、高览和淳于琼。这种选择似乎表明,只有颜良和文丑在他们眼中具备了一定的分量,即使荀彧本人也承认,这两人拥有非凡的勇气和实力。
然而,高览投降之后下落不明,张郃则位列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中,成为其中一位二流武将——这五子良将虽然是曹魏阵营的重要将领,但与夏侯惇、曹仁等人相比,他们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五子良将最高的军职是四方将军,而大将军、大司马等重要职位,往往只有曹氏和夏侯氏才能担任。也就是说,五子良将虽然有重要地位,但始终不如曹魏的核心将领,比如曹操、夏侯渊、曹洪等人。
五子良将的地位更多的是“陷阵将”的角色,类似于超级打手。以官渡的白马坡之战为例,张辽和关羽就充当了冲锋陷阵的敢死队,执行斩首和刺杀任务,最终斩杀了颜良。值得注意的是,在斩杀颜良之前,张辽和关羽并没有高爵位,战后张辽被晋升为裨将军,但爵位没有变化,而关羽则被封为汉寿亭侯,军职未变。
从建安五年开始,关羽在曹营中的地位远不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高大。他和张辽、徐晃的地位差不多,甚至比于禁和乐进还要低一些,因此关羽与张辽和徐晃关系较好,但与于禁并无太多交情。由于于禁早在建安二年就被封为益寿亭侯,因此他对关羽始终缺乏敬意,直到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俘虏了他,才让他在曹营内外丢了面子。
展开剩余71%在五子良将中,张辽是唯一一个经常独立作战的武将,他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扬。尤其是在北征白狼山时,张辽阵斩蹋顿单于,在逍遥津一战中,他更是带领魏军击败了孙权的大军。曹操称张辽为“古之召虎”、“国之爪牙”,对他勇猛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辽的谋略远胜徐晃。在襄樊之战中,张辽在接到命令后,从容不迫地行军,而徐晃则显得急功近利,结果导致了他与关羽的对抗失败,最终无法再与东吴争夺荆州。曹操对张辽给予了特别的待遇,他亲自出迎张辽,显示出对他能力的极高认可。相比之下,徐晃只得到了口头表扬,而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奖励。
五子良将中,最初地位最高的是于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郃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曹魏的核心名将之一。张郃在战场上非常机警,擅长分析战势和判断地形,使得他在作战中屡屡取得胜利。曹操非常看重张郃的军事才能,甚至认为他是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对手。张郃的智慧和勇气在曹魏阵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张郃也曾经在与张飞的战斗中败北。当时他带领数万大军与张飞在巴西展开对峙,结果因为张飞的巧妙迂回,导致张郃全军覆没。张郃只能抛下战马,带领少数人马勉强撤退。即便如此,张郃的整体表现依然不可忽视,毕竟他能在许多战斗中作出明智决策。
与张郃、关羽、张飞、赵云等智勇双全的名将不同,马超和黄忠的形象更偏向于勇将和悍将。黄忠在刘备入川及汉中之战中展现了出色的勇气,但他并不擅长指挥大军或随机应变。而马超的勇猛也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在智谋上明显缺乏,且常常被对手算计。马超在历史上并未取得过重大胜利,在与曹操及贾诩的斗争中,屡屡陷入困境。
总体来看,古代的名将中,智勇双全者凤毛麟角。通过对五子良将和五虎大将的综合考量,笔者认为,张辽、张郃、赵云等人可以算作是智勇双全的代表人物,而其他的将领虽然勇猛,但在智谋方面略显逊色。至于五虎大将和五子良将究竟谁更具智慧与勇气,或许最终的评判权要交给读者。若以智谋和勇猛为评判标准,谁是其中的第一人,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发布于:天津市亿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